长安是什么情况,天下是什么形势,他们大概都清楚。
回想开元,如梦幻一般。
他们不甘这昙花一现。
但没有人能挽救这盛世,连李瑄拜相时也不能。
在李瑄周边的僚属,谁不是饱读诗书,熟读历史?
盛极必衰的道理,他们也懂。
只是作为臣子,他们想拼命挽救这盛世。
但他们却有心无力,远远不够。
“一旦起刀兵,不论如何,是百姓的祸患。
大都护文韬武略,难道不知道历史更替的时候,会血流成河吗?”
颜真卿还是最先发声。
作为代替李瑄治理安西政务的经略副大使,他已经百分之百确定李瑄的动作。
他也知道薛错和罗兴不断地贩卖丝绸谋利,是李瑄指使的。
虽然缴纳一部分为财政,但大部分的金银珠宝,进入李瑄的口袋中。
很明显,李瑄打算用这些贸易而来金银珠宝举事。
颜真卿没有否认当今朝廷的腐朽,但起兵谋反,是最坏的方法。
因为李瑄得不到豪强大族的支持,意味着李瑄不可能轻易攫取权力。
届时遍地烟火,又要演变成天下大乱。
哪一次天下大乱,不是千百万人死亡?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我变法的策令,无法实施至天下,就应该用我的方法将之传遍天下。
割肉剜疮,治标不治本,无穷祸患遗留下去。”
李瑄坚持自己的意见。
“天下之势,还未到那种地步,属下认为还可以及时挽救。”
颜真卿心中还有希望,认为还没有到那么糟糕的境地。
“难道靠杨国忠力挽狂澜吗?豪强还要圈养农奴到什么时候?大族兼并土地何时能停止?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没有止境。”
“我这一次回长安,看到的是五杨占地二百亩的豪宅,奢华如同皇宫;他们为了建筑宅院,把渭水北部的树木都砍完了。
五杨无节制地向地方官吏索取金银珠宝,而想走捷径的地方官吏,只能更卖力地剥削百姓。
圣人一年都上不了几次朝。
南征军在南诏大败两次,杨国忠却还在宰相的位置上。”
“还有那东北的安禄山,已经整合了奚、契丹、靺鞨、室韦、同罗等胡部,他随时都会将兵南下。
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要造反,但圣人就是不信。”
“我认为内地武备松弛,安禄山将长驱直入入中原,威逼两都。
如此情况,我有什么理由不做准备呢?”
李瑄阐述当今朝廷的弊病,列举某些人的罪行。
并笃定安禄山一定造反,他准备兵马,是为对抗即将造反的安禄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