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岘在评价上甚至超过刘晏,是李瑄想拉拢的人才。
“冒昧询问,如何能保证老人和孩童在迁徙的时候,不会伤亡呢?如果能处理这点,大迁移则是善举。
将汉人充实边境,以保平安,也是自古防备胡人的策略。”
李岘没有回答,而是向李瑄反问。
“我从陇右牧监调马三万匹,集车三万辆,携带足够的粮食、帐篷。
年迈的老人和哺乳的妇女可以坐在车上,从官道一路至陇右。”
李瑄向李岘回答道。
“天水王这样的迁移,代价很大,会有大臣弹劾你!”
李岘向李瑄说道。
“代价是有些大,但百姓的生命和保下的疆土是无价的。
若有人非要用此衡量,则是愚不可及。”
这是李瑄早已确定的策略,等物色好判官以后,就准备开始实施。
迁移百姓,可能冒着风雨,跋涉数千里,如果没有大量车马,对老人非常不友好。
而李瑄有权力调动马匹,还会从河西长行转运出一部分车子,再向朝廷申请一部分,民间借一部分。
“由此,天水王迁民计划,只要大族豪强不阻挠,一定会顺利进行。”
李岘向李瑄说着,再次对李瑄躬身一礼:“建立官办慈幼堂,天水王的功绩,堪比佛祖,功德无量!”
李岘信奉释道,还有过出家的打算。
他二十岁的时候,曾经跟大智禅师义福在长安慈恩寺学习佛法,志向远大、刻苦修行,想要留在慈恩寺中。
但义福告诉他:“你应该为国家尽力,缘分不在此处。”
李岘只能离开慈恩寺。
他的心平气和,他的清廉无私,他的满身正气,都和他年轻时的禅道修行脱不开关系。
所以李瑄提出慈幼堂的建议后,在朝堂中间的李岘眼眸大亮。
但他的身份只能附和,不能带头决策。
“只是推迟男女结婚之事,不仅是权贵,甚至百姓都会有不满。”
就此李岘向李瑄提醒。
“我知道,百姓不满是因为苦难和负担,如果能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深刻了解到早产对女子的伤害,他们就会慢慢接受,因为那也是他们的儿女。
许多变革会有阵痛,这是历史的必然。”
李瑄点头,他怎么会没有料到这一点呢。
“我人微言轻,只能在朝堂上同意您的建议,然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我只是其中一员。”
李岘暗示李瑄要多拉拢朝臣支持他。
“《论语》上说:德不孤,必有邻。
我行正义的事情,怎会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帮助呢?有些贪婪的狼,扮成温顺的犬,口喊着大义,实为私利。
这些魑魅魍魉注定要被历史之风,吹入无尽的深渊。”
李瑄握住李岘的手。
无数的目光,一直留意着李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