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投充
胡广福心里五味杂陈的,很不是个滋味。
因为前几天,他把祖辈留下的七亩三分好田卖给了胡老太爷。
胡大老爷的名讳叫胡传禄,论起来,跟胡广福还是同宗,不过,早就出了五服。
说是卖,其实胡广福连一个铜板都没拿到,就是白送。
但卖契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每亩纹银七十五两,胡广福心甘情愿按了手印的。
真的是心甘情愿,胡老太爷并没有逼他或者欺他不识字耍了什么花头,恰恰相反,是胡广福自己上赶着求着好久,胡老太爷才答应的。
胡广福卖的不只是祖田——他把自己也卖给了胡老太爷!
同样,也是没收钱那种“卖”
。
虽然卖身为了“奴”
,按过手印,胡广福甚至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胡广福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吃的用的都很节俭,更不可能欠下什么赌债之类的。
讲真,跟大明其他绝大部分地方的人相比,胡广福的命确实算非常好的:他所在的胡庄属于襄阳府,西边是淯水,东边是泌水,两条河呈“丫”
字型在胡庄南面不远处交汇,土地很肥沃,再差的年景亩产也能有一百来斤,丰年则能有两百四五十斤,随便什么时候跑到河边撒下几网,晚餐便可以烤鱼吃——这等生活,是大明的绝大多数寻常百姓完全不能想象的。
既然如此,胡广福为什么要把自己连同祖田一起“卖”
掉呢?
因为他实在活不下去了。
理论上,因为太祖爷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知道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大明的田赋定的是很低的,至少在前期是这样。
可后来就变了,越来越糟。
因为除了理论上很低的税率,大明还有一条规定:有功名者其家免赋税。
也就是说,如果有子弟考取了功名,这个家族的赋税就不用再缴了!
我们知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情况确实有,但极其罕见,能够供养子弟完全脱产学习并延请名师教授的,十有八九都是富户巨室。
换句话说,都是家有良田阡陌纵横的大地主。
好吧,说“地主”
并不确切,因为在明朝并没有所谓“地主”
的概念:在官府眼里,无论是有十亩祖产的自耕农,还是有两千亩好地的大地主,只要没有“功名”
,通通算“民”
,一视同仁。
不过,有钱能使鬼推磨——特别有钱的这些“民”
,总有能力给自己疏通关节,找到各种“免税”
的理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