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这种监督制衡毕竟是双向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算是比较合理、科学。
过了头门是“仪门”
。
仪门其实是一排三扇门。
最中间的叫“中门”
,只供知县和知县的上级通行,其他人不能走,走了打屁屁——寻常人等要走东门。
东门又叫生门或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行。
还有一扇西门,那叫死门或鬼门,囚犯VIP专享通道。
仪门后面就是衙院,两侧各三间厢房,是县衙的“六房”
——对应朝廷里的六部,同样是吏户礼兵刑工的名字,只不过叫“房”
。
文东武西,东面三间是吏房户房礼房,由县丞分管。
县丞是正八品,职责是辅佐知县,分管一县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
西面三间是兵房刑房工房,由典史分管。
典史从官职上说未入流,连九品都算不上,主要工作是负责缉捕狱囚。
再往后面便是县衙正堂,也叫大堂。
重要的典礼、裁决大案要案、迎接圣旨等重大活动才有资格在这里进行。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的,某甲诉某乙的狗咬死了自家鸡,知县大老爷在大堂威风凛凛的一拍惊堂木:嘟,大胆……这是胡扯。
这些事在二堂处理。
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或者外地来访官员、与县丞主簿教谕等同僚商议政事……都在二堂。
二堂正堂两侧的东西厢房是知县太爷的书房或茶室,私人朋友,又没有熟悉到能穿堂入室妻子不避的,在书房茶室聊。
三堂算私人空间了。
日常办公处理公文、同僚们的眷属聚会,还有涉及机密不能为外人道的事,都在三堂处理。
东厢房是知县及家眷住所,西厢房住师爷们。
一位知县往往会自掏腰包聘请三名师爷协助处理政务:一名钱谷师爷负责算账管钱粮、一名熟悉大明律的刑名师爷协助断案、还有一名书启师爷,负责处理润色往来公文。
钱谷师爷手里是公私两本账,公家的大账要平、太爷私人的小账要盈,这是学问。
影视剧中太爷一句:“来呀,赏银五十两。”
凑过来答应的那位便是钱谷师爷。
至于这钱是走哪本账、怎么平、记多少……师爷比咱们门儿清。
太爷从小念的是四书五经,林林总总的《大明律》完全没看过,出了翰林院外放知县,哪里分得清偷多少银子判苦役多少年偷多少银子判充军多少里这等细枝末节?所以,需要有一个熟悉律法的师爷帮着参谋。
剧中太爷升堂站旁边时不时帮腔插嘴那位,就是刑名师爷。
至于书启师爷,更加了不得,往往一字之差,便能决定东家仕途乃至身家性命。
著名的例子有两个。
其一,后世的曾国藩剿长毛,一开始书生领兵八方掣肘败绩连连,于是给咸丰上书请罪:“臣屡战屡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