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没想到你这才离开紫陌乡两仨月,就混得这样风生水起!
老同学我从来没有佩服过人,你是我第一个!”
回去的路上,李天宇一边骑着王全的破自行车,一边说。
“兄弟,好好努力,你最后佩服的人会是你自己。”
李天宇有些不解的道:“佩服我自己?我还没有这个信心。”
周道知道,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刚从农村进城,会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看到城乡的巨大差别,产生了自卑心理,而另一种,则是激发了斗志,决心成就一番事业。
李天宇显然还没有调整过来心态。
……
到了公司,周道给郑挺风打了个电话:
“挺风,我这儿有个新闻通讯稿,我不方便署名,你如果有兴趣,过来取一下,以你的名义发表。
如果你没兴趣,我就找别人了。”
郑挺风一听,不加停顿,立马说:“有兴趣,有兴趣,你在哪里?我马上过来。”
他一路骑着自行车一路想,周老师写的通讯稿,一定质量很高,要真是能署上我的名字,那怕是第二作者,那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傻子才没兴趣呢!
然后又拔通《宛都日报》编辑主任老杨的电话。
老杨是周道上一次在雉城认识的,作为宛都的本地媒体,老杨获知楚长城的消息较晚,但新闻敏感度让他立即启程赶赴雉城,几乎跟省考古队同一时间到达。
虽说老杨是后知后觉,但发现这个楚长城是宛都考古所最先发现的,的确骄傲了一把。
刚刚构思好如何把宛都考古所的谭所鼓吹一通,结果谭所很坦率的说:“我还是被你们宛都新闻界的一个年轻人拉来的。”
老杨有点吃惊,原来这么大的一个考古事件,居然跟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有关,新闻界什么时候冒出这么一个人物来?而且这么年轻?难道我真的老了?
结果跟周道一接触,这个年轻人竟然如此谦逊!
这个朋友得交!
老杨中午喝多了酒,到报社脑子还有点懵,听到电话铃响,顺势一接,脑子就灵醒了。
原来是宛都电视台专题部那位年轻的组长?
“喂,你好,我是编辑部老杨,周道啊,怎么从雉城回来也没来报社坐啊。
你的那个专题做得太棒了!
了不起!”
老杨唠起电视专题就像打了鸡血一般。
当然,最主要的是如今下边的编辑各司其职,他除了审批稿子,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办公室也觉得无聊。
周道:“杨主任,你的那篇雉城的报道很有深度,不愧是宛都新闻界的前辈,大笔如椽,深入剖析,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读来让人茅塞顿开、获益良多呀!”
周道有点后悔当时没把老杨那篇报道仔细阅读了,要是手头有那张报纸,随便念上两句,也可以让老杨先生激动一番的,嗯,下次注意了,打电话前做好功课。
老杨被吹得晕晕乎乎,我的那篇报道“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我好象没有在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做大的发挥吧,难道是我记错了?
缺什么就想听什么,现在周道夸他文章有深度,而且有历史地理维度,管他是不是真心的,有这份心,就是一个好后浪,嗯,重要的是还是个好朋友!
“哪里哪里,还要向你们年轻人学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