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蒙学课本《仓颉篇》,好像与他十分亲和。
于先生教读一遍,萧风跟读之后,一览即可咏吟。
不久就能背诵。
于先生因此对他非常喜欢。
这时代的造纸术已经比较发达,纸张价格大大降低。
不过,蒙学课堂,仍然用不起好纸。
书写毛笔字,只能用勉强负担得起的糙纸。
五岁的萧风学习写字时,像模像样手握毛笔,蘸墨落纸,横竖撇捺,居然有形有骨。
于先生心中大呼神奇。
他特意走访萧风家里。
见到萧风父亲萧旺,地道农人一名。
攀谈之下得知,对方也就是在蒙学念过《急就篇》,认得一些字,最多能记记账罢了。
再细问,萧家祖上也没读书成名的。
对于萧风的天分传承,于先生感到难以理解。
于先生名于本初。
他也是天目山五斗米教的人。
五斗米教只是民间对它的称呼。
真正名字是“天师道”
,其实就是后世的道教。
道教以老子为祖师爷,以《道德经》传教。
不过与老子没什么关系。
他们传教的《道德经》,是在老子《德道经》基础上改编而成。
与原版出入也不小。
于本初的祖上,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于吉,就是在吴郡、丹阳郡、会稽郡一带活动,后来被吴国皇帝孙权之兄孙策杀死,家族也被清洗。
于家后人从此隐姓埋名,躲在天目山里避难。
直到近些年才敢下山入世。
于本初深感萧风天赋异禀,于是暗地里特别关照他。
萧风在学堂路的日子,由此颇为顺利。
有一次,于本初与中级班老夫子顾千岗闲聊,提到萧风的禀赋。
顾千岗道:“老夫早注意到他了。
前阵子见到巡使孙邈,他提了一嘴,说本里东头第三户萧家独苗儿子,恐怕不是凡胎俗宿,让老夫望望他家气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