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知道,通过分工、协作,通过作坊间那种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督,可以改变这些悲剧性结果。
也可以通过这些,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方式。
让他们更实际,遇到问题会从数量和程度上的不足,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
所以,这些天来,他一直尽力向陆秀夫等人展示新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而不把重点放在炫耀新产品上。
但是,显然自己的良苦用心收效甚微,老朋友陆秀夫对问题的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以为一仿可解决百般问题。
以这种思维方式,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就把所有进步的方面否决掉,重新回到老路上去。
“制度?”
陆秀夫直觉文天祥又在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他那一套东西,犹豫了一下,沉默不语。
文天祥知道一时无法说服陆秀夫,不再继续相关话题。
一边前行,一边说道:“制造钢弩的模件、器械、图样,我都替你准备好了,已经运往福州装船。
待你回到广州,即可开工。
科学院的这些水锤、熔炉,凡与军械制造有关,君实看上哪件,我即让萧资照做一台给你。
百工坊如何运作,你尽管放手去试。
但眼下当务之急,却是将朝廷各路人马武装起来。
我每月还会尽力供应一部分成品给你,工部也要抓紧。
不能让大宋勇士再拿着竹竿,去与披着罗圈重甲的敌军拼命!”
在火枪没出来之前,文天祥自然不敢过多供应朝廷人马钢弩。
他需要以钢弩的供应数量为手段,推动朝廷中各方势力积极抗元。
肯和鞑子拼命的将军,自然得到的钢弩要多些。
而今天萧资拿出了火枪的设计方案,今后给朝廷的钢弩数量就可以适当增加。
一则可短时间内让行朝人马在战斗力上得到飞跃。
二则可缓和双方矛盾,延缓最后摊牌的时间。
虽然萧资等人设计那把火枪,与文忠记忆中的利器相比,顶多是把打猎用的火药铳,没有子弹壳,没有膛线(注:钢管上的线纹为焊口磨平后的花纹,非膛线,请勿臆断之),射程和射速都无法与后世的枪械相比,打火方式还不如防水燧发枪。
。
但从冷兵器走到火器,火铳却是关键的一步。
也是人类历史上定居文明战胜游牧性掠夺文明关键的一环。
“那是自然,但文相要保证钢料供应得上!
广南没有铁矿,此时发动人手去找,恐怕来不及!”
陆秀夫忧心忡忡,步履越来越慢。
远远地落到了队伍后边。
来之前,把制造武器想得太简单。
在邵武呆久了,才发现相关产业几乎是一环套着一环。
如果一环发展不上去,整体速度就会放慢。
即便是破虏军,至今也不是所有士卒都能装备上钢弩和明光凯。
“我这里尽力而为!”
文天祥不敢把话答应太死,委婉地说道:“不瞒君实,咱们只有一路之地,矿山不多,得矿实为不易。
福建之战抓得那些俘虏,罪孽重的,都被我填到矿井里去了,每天的矿产依然供应不上…..”
在现时简陋的条件下,矿石产量极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