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待膳的功夫,胤禛邀康熙参观了“十字回廊”
上的挂画。
这是十二幅雍美人图,画着真人大小的清秀女子,分明就是亦蕊。
画中的亦蕊不穿旗服,着汉装,或对镜梳妆,或闲雅捻珠,或烘炉观雪。
四季风情、生活点滴,全在这十二幅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虽无画师落款,但题诗的笔迹却出自胤禛,“自怜幽菊纱窗下,不与群芳逞冶姿。”
“当年宋玉悲秋意,何似今朝闺里人。”
这些读起来女儿情怀的诗句,却暗含着胤禛怀才不遇的隐衷。
十二幅美人图看完,众人又回到屋中,胤禛说:“皇阿玛,儿臣有一物进献!”
他拍拍手,迟朝等人拿进来是一套印刷精美的《耕织图》,将图册中二十三幅耕图,二十三幅织图一一展示出来。
胤禛在旁说道:“皇阿玛教诲,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儿臣无时不敢忘记。
儿臣与嫡福晋亲身耕积,以求让画师绘得逼真生动,达到言传身教、重农劝农的作用。
儿臣愿将此《耕积图》广流于世,好让天下臣民都知皇阿玛爱民如子的恩德!”
康熙高兴地说:“众子孙中,属老四最为诚孝,甚得朕心。”
梁九功也啧啧称赞,花了如此心思,不惜失掉皇子尊严,赤膊扮农夫入画,的确不易。
(作者按:可惜这套图册并未如胤禛所说,流传于世,而是在紫禁城武英殿封存了近三百年,从未公开展示。
)
说话间,亦蕊与瑶夕领着一干奴婢,流水般地将膳食端上,而二人也换了干净、素雅缎面裙子,站在一旁伺候。
康熙坐下的后,笑着说:“你们是不是想抗旨啊!”
“儿臣不敢!”
“奴才不敢!”
屋子里的人像条件反射般,纷纷拜倒,诚惶诚恐。
惟有弘历眼珠一转,开开心心地往康熙身边的圆凳一坐,亲昵地说:“皇爷爷,孙儿陪你用膳!”
康熙温和地抚着弘历后脑的辫子,说:“还是弘历乖,来,赏……”
他亲手挟起一筷子笋片,放到弘历面前的碗中,扭头严肃地说:“还跪着呢?要朕亲自去请你们吗?”
“不敢!
儿臣知罪!”
胤禛、亦蕊、瑶夕互相对视一眼,奴才们手忙脚乱地搬来锦凳,三人坐下后,发现这张桌子明显小了。
胤禛刚想提议换张桌子,却听见康熙问:“弘历,不喜欢吃笋片吗?怎么吃得这么慢?”
弘历涩涩答道:“孙儿从未想到有机会与皇爷爷同桌进食,甚至能吃到皇爷爷亲自挟得菜。
孙儿要慢慢吃,慢慢吃……”
他把脸埋在碗里,似乎怕眼里闪的泪花,被别人瞅见。
弘历是个十岁的孩子,他从小就常听身边的大人讲这位皇爷爷的事迹,在他心中,康熙是个英雄,是个偶像,也是他最想亲近却亲近不得的亲人。
他不懂什么皇权,也不会逢迎,只是依着额娘的意思,说出了真心话。
康熙搂过弘历,将他放在膝上,要知弘历十岁已有50斤重(作者按:为方便阅读,此处50斤与现代称重一致,一斤等于十两。
),康熙单手挡住了上前劝阻的胤禛,和蔼可亲地问:“弘历,陪皇爷爷到宫中住一段时间好不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