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也。”
用的还是《尚书》伪孔传的解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
可以分称“华”
、“夏”
,又称“诸华”
、“诸夏”
,自春秋以来在学者的用语中意思都一样。
《诗·小雅·苕之华》郑笺:“其华犹诸夏也,故或谓诸夏为诸华。”
《左传》襄公四年“诸华必叛”
杜注:“诸华,中国。”
又闵公元年孔疏:“华、夏,皆谓中国也。”
2、“华”
字来源此外又有“区夏”
、“方夏”
的称呼,与“华夏”
同义。
《尚书·微子之命》有“东夏”
之称,偏指华夏东部地区;同书《太甲上》又有“西邑夏”
之称,大致相当于通常所称的“西夏”
,偏指华夏西部地区。
前人从词源上解释“华”
、“夏”
二字,一般认为“夏”
即“雅”
、即正,指中原居民。
《荀子·儒效》篇有“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之文,同书《荣辱》篇则称“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左传》有齐大夫“子雅”
(见襄公二年、昭公二年及三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则作“公子夏”
。
这类异文都可证明战国时人确以“夏”
、“雅”
通用。
“华”
字即古“花”
字,亦即“荣”
,引申开来用以指“冕服采章”
、“服章之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