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乔泽的年纪无关,也跟丹尼尔的人品无关。
单纯就是一个研究数论者的严谨。
文章的标题已经说明了作者文章要论述的内容,显然这个问题的难度极大。
丹尼尔在脸书说告诉大家,第一时间能看懂的人不多。
罗伯特当然有理由怀疑丹尼尔也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到了这种难度的论文,很难说审稿人就一定能看出其中的一些错漏。
否则也不会有许多论文发表出来之后,又直接撤稿的故事了。
所以虽然论文已经发布,但罗伯特依然带入的是审稿人的视角来审视这篇论文。
不是为了挑毛病,而是要看是否有不严谨的地方。
毕竟关于非规范场论跟黎曼空间统一性问题不是开玩笑,按照丹尼尔的说法,这篇论文中设计了全新的数学工具跟路径积分才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作。
对于后来的数学家而言,他们将可能使用论文中提出的这些新工具将被用来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
万一最终证明这篇论文是不可靠的,那将意味着无数人的工作就是无用功。
这就好像如果有一天数学界证明了黎曼猜想是错误的,平凡零点并不存在,那么全世界围绕黎曼猜想建立的一系列数学体系,都会在那一瞬间土崩瓦解。
要知道数学文献中已经有一千多条数学命题是以黎曼猜想的成立为前提。
这些都是成千上万数学家的心血,如果黎曼猜想正确,这些数学命题将上升为定理。
反之,一堆的数学期刊编辑要忙上一年撤回无数论文。
在罗伯特看来,这篇论文最大的影响也在这里。
就这样,当下载好论文后,他便第一时间沉浸了进去。
实际上全世界跟罗伯特一样的数学家还有很多。
当然每个人思考的逻辑可能并不一样。
不是每个人都会完全无视论文作者的年纪。
真有人能在十八岁解决这样一个命题?
……
华夏,京城,燕北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虽然已经是晚上九点,但乔泽的论文还是在第一时间被打印了十多份出来。
厚厚的一大摞。
毕竟一份就是六十多页。
做相关研究的教授们直接人手一份。
张洪才手上同样留了一份。
看着手中的论文,张洪才只觉得百味陈杂。
下意识的便回忆起赵光耀第一次把乔泽的信息在微信上发给他时的心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