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致虚极[1],守静笃[2];万物并作[3],吾以观复[4]。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5],静曰复命[6]。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7],容乃公,公乃王[8],王乃天[9],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10]。
【注释】[1]致虚极:致,达到,下功夫修养使自己达到。
虚极,心灵极度虚寂。
极:极度,顶点。
[2]笃:与
“极”
同义,极端。
[3]作:生长、发展。
[4]观复:回头察看。
[5]归根曰静:万物生于道,老死又回归道,物运动,道是静,所以把归根叫静。
[6]复命:回复本性,交还所受之命。
命是赋予生物的生存指令。
[7]容:包容。
[8],王:天下归从。
[9],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10]殁身不殆:殁,死。
殆,危险。
【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乃是修道的最高工夫。
我往复观察万物的生长,尽管变化纷纭,还是要回归自己的根上。
最后反观它们的根本,还是一个
“静”
,这静的本性就是复命(回复本性)。
回复本性就是常道,认识了万物演进的常道,就叫作明,不了解常道而轻举妄动,就会生祸端。
能够了解宇宙万物演变常道的人,就能包容通达;能包容通达的人,就能大公无私;能大公无私的人,就能天下归心;能天下归心的人,就能至大无比;能至大无比的人,才能合乎道;能合乎道的人,才能永垂久远;能永垂久远的人,才能终身不招致危险。
【解析】这是老子的认识论篇,强调致虚守静的工夫,才能回复本性。
只有摒弃心中杂念,才能致静去极欲洞察万物,万物归
“道”
,才合理。
回复本性后才能明,才能容,才能公,才能王,才能大,才能久,才能安。
不遵循
“道”
而乱作,必然导致祸害。
因此所有的生存和作为,必须入
“道”
,遵守
“道”
——法则的要求,才是至圣无尚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