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夏,湖南同盟会员禹之谟等将陈天华、姚宏业二人的灵柩运往长沙。
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遗骸运抵长沙,民众不顾当局阻挠,于29日(阴历闰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以彰义烈”
。
是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送葬队伍几万人,长达10余里。
“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
。
“清朝官绅咸为属目,以为民气伸张至此,其祸至足以沦宗社”
。
陈天华、姚宏业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分冢共茔。
1906年6月公葬于此,1912年重修。
墓地面积66平方米。
墓坐西北朝东南,墓身为花岗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棺,置石砌墓围正中,棺长2.5米,宽1.02米,高0.76米。
立汉白玉石碑四通,中间两通分别刻“陈烈士天华之墓”
,“姚烈士宏业之墓”
,左右附碑分别刻“中华民国元年”
,“六月湖南公刻”
。
有拜台、香炉、石凳、栏杆等设施,两旁各立石鼓一对,四周环以花岗岩石围。
墓地有登山石径导入。
后来胡适还在中国公学的《竞业旬报》上,发表了一篇《姚烈士传略》的长文,从第16期连载至26期。
从书中能看出少年胡适非常敬佩姚宏业。
他在《姚烈士传略》中说:“姚烈士把这‘救国’二字看作他自己的责任,他又把‘中国公学’四个字看做可以救国的方法与手段,表明他极可爱极可敬极有血性极有责任心。”
并盛赞‘陈天华’是一位极有热血的人,把姚宏业与陈天华相提并论。
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言志”
,答题时,监试的总教习马君武几次踱步到胡洪骍身边,侧头看他答题。
胡适交卷后,马君武将胡适的卷子看了几遍,爱不释手。
他笑嘻嘻地拿去给谭心休、彭施涤先生传看,说:“公学得了一个好学生。”
谭心休说:“可惜,胡洪骍的土话太重了。”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又名同,后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
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广西桂林恭城县。
是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
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