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的花还不多;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罢。”
这便是胡适的那首著名的《小诗》。
短短的三句似乎是信手拈来,却揭示了一个隽永的哲理性问题: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
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
,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
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
,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
殊不知:今天的“嫩黄”
就是明天的“翠绿”
,今天的“新叶”
就是明天的“粗枝”
,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
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
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里,“且把”
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人。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这是胡适的一首诗《希望》。
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表达情感,给人一种淳朴、干净的感觉,而且朗朗上口,下至孩童上至老翁,都能理解诗的含义,丝毫不让读者感到晦涩。
整首诗让人感觉朴实无华,体现作者的一种淡薄、冲淡的品质。
这首宛美的诗句,长上音乐的翅膀后,差不多无人不晓。
只是,可能很多人不知,歌词出于胡适之笔。
胡适一生留下很多诗作,较为出名的除了上边提到的《小诗》和《希望》外,还有《蝴蝶》《湖上》《梦与诗》《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四月二十五夜》《一颗遭劫的星》《一念》《十一月二十四夜》《秘魔崖》《月夜》《也是微云》等等。
胡适应该是在中国公学学习期间,开始学写诗。
有说,胡适有一个好朋友叫朱经农,诗写得极好。
此人是新公学的主持者之一。
朱经农有诗人气质,因学校经费不足忧愁过度而神经竟有些错乱,一次竟然独自跑到徐家汇一条小河边跳下去,幸亏被路人救起,才没有丧命。
胡适是受朱经农的影响,对诗歌发生了兴趣。
但也有说,胡适学写诗,与他得脚气病有关。
徽州人出外,到上海求学或经商谋生,往往因“水土不驯”
,生脚气病。
病时双脚肿胀,严重的四肢不能动弹,甚至丧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