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众人皆被这一幕奇景震动,不知谁说了一声佛陀显灵,信众们纷纷倒地跪拜这一神迹。
再无人关心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第二天清晨,大火燃尽。
人们发现塔院住持已在火中圆寂。
———————————————————————————————————————————
大恒隆泰三十八年初冬,元成帝秦纲驾崩。
几乎在皇帝驾崩的同时,一场百年难遇的罕见天灾席卷了帝国北方的蛮族五原之地,起先是持续十余天的冻雨,而后便是呼啸而至的狂风与暴雪,不计其数的牛羊在这场天灾中冻死,草原上的野兽开始逼近蛮族的牧场和营地,与人争夺食物。
各部蛮族失去赖以过冬的物资,开始为求自保相互攻伐,一时间整个五原大地上尸横遍野,饿殍满地。
为了遏制惨剧的继续发生,蛮族实力最强的雷、燕、赫兰、颜、卫、黎六部君主不得不暂停刀兵,齐聚高阳州素霜城议定如何共度时艰。
在这次会议上,一向好斗嗜杀,同时也是在天灾肆虐时,第一个纵兵掠夺周边小部落的雷部主君雷夔甲率先建议,诸部应趁着富饶的大恒帝国皇权交替这个绝佳的时机,合兵南下劫掠,之后再根据各部所立战功来瓜分劫掠而来的物资,以此度过难关。
而位于五原东端北扶摇州受灾最轻,且素与大恒交好的燕部主君燕文殊则并不同意雷夔甲的提议。
他年幼时曾作为质子,在神都客居多年,亲眼目睹过大恒的繁荣与甲兵之盛,故而不愿与强大的大恒开战。
不仅如此,他甚至提议由燕部向大恒派出使节,凭借自己与大恒新皇秦徵的良好关系向他说明蛮族眼下的艰难,希望国力雄厚的大恒能施以援手,协助蛮族诸部度过这个吃人的冬天。
但一向认为大恒软弱可欺的雷夔甲在听到燕文殊的建议后,瞬间暴跳如雷,拔刀就要与他拼命,在各部首领的劝阻下才作罢。
随后的会议中,各方的意见与讨论结果集中于雷、燕两部主君的提议,两位主君因为之前的不愉快也火药味十足,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
最后才勉强同意蛮族大卜师的建议,通过投票的形式来决定采纳哪一方的建议。
第一轮投票,有资格投票的只有六部君主,除了雷、燕两部的主君外,其余四部主君都把票投向了自己所追随的主君,赫兰、卫两部投给了雷部,而颜、黎两部则投给了燕部。
可谓泾渭分明,但三比三的平局收场,显然需要在进行一轮投票。
为了打破僵局,蛮族大卜师再度提议,第二轮有资格的投票不应只有六部君主,各个小部落酋长同样有权利为了生存投出自己部落的一票。
各部同意了大卜师的提议。
之后,雷部主君雷夔甲在这一轮投票前,开始游走于各个部落之间,或诱之以利,或武力威胁,最终这一轮投票的结果,是雷部主君雷夔甲的建议得到了压倒性的胜利。
见此结果,燕部主君燕文殊嘲笑与会各部落首领短视,随即表示自己不会与各部一同出兵南下之后便带领自己的卫队回到燕部汗帐所在的蛮族北扶摇州,与他一同表态并离开的,还有颜部主君颜仲於,以及附庸在这两部之下的七八个小部落酋长。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唯燕部马首是瞻的黎部主君黎耀,在此时却选择与雷夔甲站在一起。
一向两面三刀的黎耀选择此时背叛,并没有让燕文殊感到意外,在他心里,一向重利的黎耀此时不反,反而会让自己提心吊胆。
在赶回北扶摇州汗帐后,他立刻秘密召见了因风雪困于燕部的大恒商贾们,并把蛮族联军即将南下的消息告诉这些商贾,希望他们能替自己向大恒示警。
商贾护卫中有修士曾为大恒边军,自愿冒死穿越风雪传递消息。
在历经艰辛的月余跋涉后,终于把蛮族南下入侵的消息交到了信州牧周尧手上,周尧不敢怠慢,马上命手下兵修飞剑传信通知新皇秦徵。
彼时正在筹备自己登基大殿的大恒新皇秦徵在见到信州牧周尧十万火急送来的信剑后,马上召开朝会与群臣商议对策,瀛川侯黄宗正与定国公苏宪成两位帝国骁将均建议集结大军于边境,和蛮族联军正面交锋。
但时任宰辅的刘景略却有不同建议。
他建言道:时值隆冬,召集大军于边陲狙击蛮族大军,粮草准备时间不足,且蛮族骑军来去如风,如果大军集结一击落空,反而会使自己陷入被动,不如将其放入大恒境内。
蛮族拿下胡塞关,接下来无非有两处要地可攻略。
一则去攻打张武,打通即可西去符州,侵略北方最为富饶之地;二则去侵略云中,占据云中就可以控制整个北三州的命脉。
昔年献武帝北伐归来扩建二城时,就已将蛮族南下道路算死。
只要将大恒可调动的军队集结于这两座城池,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北三州的战力雄厚的机动骑军部队,以及这神鬼难测的隆冬风雪天,足以耗死南下的数万蛮族骑军。
至于燕、颜二部,则希望皇帝能给燕部主君燕文殊修书一封,希望他继续保持中立,不要看到雷部些许胜利,就动摇立场。
只要蛮族两大强国之一的燕部不与雷部一条心,大恒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那南下的数万蛮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