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一听,心中所虑一览无遗,连忙说道:“小生张载,敢问先生道号?”
五山道人笑答道:“自称五山道人。”
张载微笑道:“道长,你为何要说我想找的贵人该是个熟读经史的文人?难道武人不行吗?”
五山道人笑答道:“敢问客官,你舞枪弄棍怎么样?骑马射箭怎么样?排兵布阵怎么样?”
张载勉强一笑,道:“舞枪弄棍是外行,骑马射箭不内行,至于排兵布阵,也就在纸上谈过兵,于乡野见捉拿过小股匪盗。”
五山道人答道:“客官虽年轻有为,愿为保家卫国出力,却样样是外行。
试问那些武将身经百战,岂能容纳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闲散人在身边指手画脚,废话连篇。
都说临阵对敌,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般人,都嫌自己升官发财过慢,又何来的那等心思,让他人慢慢展示所长。
要想他人能够接纳你将学问慢慢道来,自当学问几相近,志同可道合。”
张载笑问道:“听道长言语,莫非碰见过类似的人或事?”
五山道人答道:“华阴县曾有一书生,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自认有纵横之才。
不甘庸庸碌碌过一生,却天不遂人愿,科举之路屡试不中,又到边疆寻求发展,却被边塞将领无情赶出边塞。
后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求贤若渴,便改名为张元,奔赴西夏,被李元昊的慧眼识英才,官拜中书令。”
张载不慎叹息道:“诶!
日后定是大宋之边患。”
白玉天一旁接话道:“小兄弟何以有此言语?”
张载朝白玉天看了一眼,见其眉宇间英气勃勃,心生亲近,笑答道:“这位大哥,你有所不知。
这东至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境),西至原州(今甘肃镇原县)、渭州(今甘肃平凉),横山山脉自东向西南方向延伸两千余里,形成了一条宋夏分界线,称为“山界”
,宋夏两国均沿着横山一线积极布防。
元昊为了突破宋军防线,以横山为跳板,从西夏开运元年(1034年)到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经过多次试探性的进攻麟州、府州、环洲、庆州、泾州、原州,和派人侦察,终于摸清了宋朝整个西北边防的情况。”
白玉天道:“何以见得?”
张载怅然道:“三川口之战,虽然大宋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损失惨重,大宋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从此处于被动,为西夏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军事基础。
若不是夏国对大宋的兵马营寨了如指掌,西夏兵马闯入大宋国土岂能犹如无人之境,大宋的兵马又岂能在自己的地盘上被轻易击败。”
白玉天听之,见张载见识非凡,超出了自己的认知,很是敬佩,大有结识一番意愿,朝五山道人说道:“道长,何不一起先喝上一杯,润过嗓子后,再促膝长谈也不迟。”
五山道人好久没过酒了,很是认同白玉天的想法,起身收起家当,同着白玉天等人围成一桌,等白玉天点上茶水、酒水,没等白玉天相敬,欢欢喝上。
白玉天敬了张载跟同行的汉子一杯,自报姓名道:“在下白玉天,不知这位大哥怎么称呼?”
那汉子道:“焦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