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韩赵三国差距拉开,是在变法之后。
魏王擅长国政,李悝变法是最彻底的一个。
魏文侯时期,废除了“世卿”
制度,让普通士人可以为卿,魏国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
后来商鞅变法等都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
可惜魏王出身世卿,骨子里是瞧不起底层士人的。
当他利用新兴士人阶层完成君王集权后,就背叛了招揽来的新兴士人阶层,将权力交予宗室。
他之后魏王有样学样,魏国人才纷纷被逼走。
魏国也逐渐衰落。
赵王擅长治兵,改革也从兵制上起。
赵武灵王时,赵国武力值最为强大,威慑天下,招揽了许多优秀将领。
赵国的衰落不在于赵武灵王在继承人上的优柔寡断。
赵惠文王也是不错的。
“赵国衰落的根基是将军太强,赵王忌惮。”
嬴小政板着脸道。
浮丘眼皮子跳了跳,赶紧低下头掩饰自己的表情。
朱襄叹气:“是啊。
将在外,战场变幻多端,若从君命会战败,若不从君命君王会忌惮。
若赵王不知兵,又不够信任将军,就会时常出现赵王在重要战役中拖将军后腿的事。”
在朱襄前世的历史中,赵国看似祸在赵王不信任廉颇、李牧等将军,实际祸在赵国没有一个制约将军兵权的制度,一旦赵王不信任将军,就只会两败俱伤。
赵武灵王知兵,他本身就是将领,所以无所谓;赵惠文王信任臣子,臣子也尊敬他,所以君臣两相得。
当一个赵王既不知兵,又不信任国内的将军的时候,这裂痕是迟早的。
只是赵国的将军都心系赵国,或逃走,或自杀,都没想过真的背叛赵王,所以显得赵王的忌惮没有道理,很昏庸了。
“韩王则因权衡权术称王,国内改革也是以术治为主。”
嬴小政的眼神中露出一丝鄙夷,“所谓君王心术,不过是阴谋小道。”
朱襄笑着叹气道:“是韩非说的吧?世人可也将申不害当做法家人。”
嬴小政道:“法家也有三派。
如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只重其一,有失偏颇。
但重‘势’重‘法’,尚为堂堂正正,只重‘术’,便为小道了。”
“势”
为权势。
慎到认为君王最重要的是把握天底下最大的权势,即君主专|制集权,有权势才能做其他事;“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