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光义又瞟了政事堂的折子一眼,“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的字眼竟是如此刺眼,他拿起折子,愤愤地往殿门外扔去,皇帝的谥号,皆由百官确定,为盖棺定论之辞,自己作为皇帝,偏偏毫无置喙的余地,只有宣布的礼节性权力,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只有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
的嫌疑,曾将其短暂废除,但始皇乃公认的大暴君,秦也二世而亡,自己哪敢向他看齐。
身为天下至尊,对此事,竟然无能为力,赵光义实在愤恨。
殿内服侍一旁的内侍、宫娥皆战战兢兢、噤声不语,唯恐皇帝将怒火发在他们身上。
“官家,先帝为本朝太祖,得到美谥,本属必然”
,老太监劝解道,“不过,既然百官可以给先帝追尊谥号,便亦可给陛下您上尊号”
。
“哦”
,赵光义怦然心动,是啊,自己只要暗示臣下,请尊号于自己,不就又可以反压兄长赵匡胤一头了嘛,“你以为,朕授意何人牵头奏请为好?”
“老奴觉着御史中丞李昌龄大人是个不错的人选”
,王继恩知道马屁拍对了,这时自然要把第二个马屁的机会也留给自己人。
李昌龄是其党羽,对他巴结有加,如今已官至御史中丞,作为大内总管,王继恩在内廷固然权力极大,可外朝方面,偏偏影响力有限。
唐、宋有别,王继恩难以像唐朝的诸位前辈宦官一样,做到党羽盈朝、权倾天下。
不过也未必永远没有机会的,这个李昌龄算是王继恩在外朝最重要的棋子了,他得到这样一个向新皇表忠心、献殷勤的机会,势必还会再升一升,到那时,王继恩在外朝的影响力也会跟着进一步增强。
“李昌龄?御史中丞?”
赵光义念叨道,“嗯,是个人选,此事由风宪官提出,确实更显公正,立刻传李昌龄觐见”
。
~~~
“臣李昌龄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御史中丞李昌龄俯拜于赵光义御座前,前往李府传旨的内侍是老太监王继恩的人,他早已将福宁宫的对话告知于李昌龄,李昌龄自然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进宫的路上,他思索良久,终于斟酌出了一个极好的尊号。
“李爱卿平身”
,赵光义微笑道,“近日来,开封颇有流言,爱卿可曾有所耳闻?”
“流言止于智者,臣虽愚钝,却也从不轻信流言。
所谓流言云云,想来只是坊间民庶茶余饭后乱嚼舌根的无稽之谈罢了”
。
“嗯”
,赵光义满意道,“对于流言,朕亦不以为然,不过,偏偏有人欲借此兴风作浪,身为天子,朕却不得不面对此种无稽之谈”
。
“愿为陛下分忧”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