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考试《江如练》断更两天,这章为了数据乱绉绉。
让我们把时针向前拨,从盛唐回到初唐。
一个叫陈子昂的大神,正站在唐诗的十字路口: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独孤求败。
他拿出的作品,就是那首大家都很熟悉,但都不太理解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最容易被低估的诗。
先不急着解释,来说一下,这首诗在唐诗江湖上的地位。
彼时,大唐刚刚过完五十周年华诞,大boss(老板)是女皇武则天。
整个诗歌江湖,很崇尚浮华,出现了大量的“宫体诗”
。
这类诗可以简单理解成“赞歌”
,写的都是“我大唐帝国多么牛”
“皇帝陛下多么圣明”
“山河多么壮丽”
“人民多么幸福”
等等。
这个时候,初唐四杰出现了。
虽然这“四大天王”
写出了很多好诗,但王勃死得太早;杨炯人微言轻;卢照邻自己还没有摆脱浮夸风;骆宾王更指望不上,早参加叛军去了。
唐诗的春风,一直没有吹来。
之后,历史又选择了一个人,就是陈子昂。
当时,他做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幽州军团参谋。
他先是倡导文风改革:要摒弃齐梁诗歌的浮华,继承汉魏风骨,写文章要说人话。
然后又向武则天提议,不要任用不懂军事的武攸宜做大将军。
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侄子,她没有同意。
果然,武攸宜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猪队友,他大败而归,还牺牲了先锋官王孝杰。
没过多久,陈子昂就在政治douzheng中被降职了。
这一天,下着蒙蒙细雨,他登上幽州台。
远处,是已经被契丹攻陷的城池。
他郁闷极了:唐诗改革,没人理我,杀敌卫国,也没人理我。
比我寂寞的,还有谁?
这就是《登幽州台歌》的诞生。
这首诗也不需要解释,只需纠正一种误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