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华夏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人们称其为“日麦”
、“尔玛”
、“云朵上的民族”
。
远古时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大战,炎帝部落战败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民族的主体——汉族。
少部分炎帝部落的臣民西移南迁和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
羌族对华夏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
《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
姜即羌。
《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
《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
三国时的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广柔即松潘地区。
《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羌族聚居茂州、石泉、松潘,尤以石泉县禹里镇大禹的遗迹、记载、传说完整。
殷商时期羌族有“北羌”
、“马羌”
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
,商王朝中就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
《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
周文王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氏部落之女,姜即是羌。
周与姜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申、吕、许都是姜姓国。
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汉人相融合。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