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郡,乃是新附之地,不比关中,也不比山东六国,久受中原文明熏陶,而是长期掌控在匈奴和月氏之手,即便是现在,也只是暂时形成了一种秦人与月氏各部落杂居的状态。
而且两者之间,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部族信仰,都截然不同。
在这样的地方,推行读书,若是放任自由,一个不好,就可能会养虎为患。
赵郢跟在始皇帝身边数月,被始皇帝耳提面命亲自教导,又有着两千多年的见识在,自然不会不明白这里面的厉害。
所以,兴办教育,培养人才都在其次,毕竟,大秦幅员辽阔,人才济济,想要人才,何处不可得?此举重要之处,在于两点。
一,收河西黔首之心。
人无欲则刚,身处低谷,则悍勇无畏,逼至绝境,虽胆怯懦弱之人,亦敢以死相拼。
赵郢兴办教育,推行教化,是借这个时代的黔首对读书写字极度渴求的心态,给他们手中塞一件让他们舍不得撒手的砝码。
给他们一个希望,让他们变得有所求!
想读书吗?
想改变命运吗?
想成为人上人吗?
想成为秦人那种彬彬有礼学识渊博的先生吗?
遵守大秦律法,配合朝廷政令,则可读书,则可参加科举,则可有出息!
就算是不为自己,也得为子孙后代考虑。
二,统一河西思想。
兴办教育,并不意味着这些读书人谁都可以来兴办私学,只有通过赵郢考核的儒家子弟,才能取得这个资格。
他要保证自己教育的单纯性,至少目前必须是。
他要让这些百姓,跟着儒家的这些子弟,学会忠孝仁义,诗书礼乐,养出恭顺良善之心,生出忠君报国的念头。
什么样的人,最好控制?
答案是:读书人!
读的道理越多,心中欲望越多;心中欲望越多,身上枷锁越多;身上枷锁越多,越是瞻前顾后,不敢肆意妄为。
故而,他要的教书先生,必须是他要的教书先生!
而在这一点上,善于改变自己,时刻能够调头的儒家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尤其是他的忠孝仁义,诗书礼乐,正是赵郢现在心中所求。
来,河西,变成彬彬有礼,忠孝节义的仁人君子吧!
至于心中血勇,悍不畏死,仗义死节,则请交给于秦卒!
可以看得出来,张良这几日下了苦功夫,对自己的要求理解的很到位,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涵盖了所有的要点。
赵郢要的,就是这些请来的儒家子弟,能贯穿自己的这些基本要求。
此谓之,师之德!
凡是不合格者,虽博学大儒,亦敬而远之。
“你们两个也过来看看——”
说着,赵郢笑着把张良出的这份考题递给身旁的陈平,陈平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看完之后,默不作声地递给一旁的萧何。
赵郢也不着急,等两人看完,才笑呵呵地道。
“如何?”
“子房大才,此考题颇见功夫,臣以为可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