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姚广孝心态崩了,他知道,想要佐帝子夺嫡争位这条路也被堵死了。
但是,就此放弃,像一个普通和尚一样,吃斋念佛,姚广孝又岂能甘心,故此流连于应天府希望寻得机会求见于皇家之人,入得朝堂,就算乱世之术无用,也不能辜负自己一身治世之术不是?
而就在这个时候,萧寒开始接见各地农户,编撰《大明农学要术》,姚广孝观察数日,当即前来这国公府。
而姚广孝一身治世之术,虽比不上他乱世之能,却也不负他黑衣国师的名号,在萧寒的眼中,其中虽然有着时代局限,却也堪称精妙,便是比上当初的刘伯温,也不会差太多。
“你当真愿意投于本公门下?”
萧寒看向姚广孝,淡然开口发问。
“若国公爷不弃,贫僧愿为国公爷庶竭驽钝。”
姚广孝对着萧寒微微施礼。
“好,既然如此,你便先留在我府上好了,若时机合适,我会举荐你入朝为官。”
萧寒淡淡开口。
“姚某多谢国公爷赏识。”
姚广孝心下雀跃,但面上却是不显,但对于自己的称呼,却从“贫僧”
变成了“姚某”
这便意味着他已然不再出家,再度入世。
对于姚广孝的事,萧寒并未着急,这段时间,朱标为了做科举改革的前期准备也是不断奔忙,到了现在终于大概弄了出来。
按说,作为最稳太子爷,朱标改革,应该是一句话的事。
但事实并非如此,毕竟,改革这东西,可不是当政者,一拍脑袋就能做成的。
凡改革之举,一定会打破原本的利益划分,引得无数既得利益者抵触。
尤其是,这动的是科举,可以说,是一刀改在了世家豪强的禁脔之上,一个弄不好,这群人可是会应激掀桌子的。
作为王朝统治者,证据确凿之下,抄一个世家,剩下的世家豪强虽然会有所感觉,但还不至于拼命。
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虽然世家豪强之间大都相互联姻。
但刀没落在自己脖子上,莫说只是亲戚,便是父母亲族,这群人都未必搭理。
只有这刀,切实砍在了所有世家豪强的利益上,这群人才会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利益。
而毫无疑问,科举改革,便是这把砍在所有世家豪强身上的刀。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而科举对于世家豪强,可不是财路,而是安身立命之本。
故此,哪怕是朱标,在真正改革之前也得谨慎不惧,以免其后生乱,疲于应付。
“这就是《大明律》和《大明农学要术》完整版本?”
“果然精妙,尤其是这《大明律》竟是比爹当年立下的还完善不少,很多当年没有写进去,以为约定俗成的也都记录其中。”
朱标翻看着萧寒递给他的《大明律》和《大明农学要术》,啧啧称奇。
“那肯定的,要是不比当年的完善,我也没必要再也一遍了,干脆直接把当年那个版本搬过来不就好了?”
“大明律这玩意,要的就是个严谨,很多东西如果不说明白,就会给执行的官员过多的自主权力,届时玩起‘情有可原,理无可恕’和‘理无可恕,情有可原’那一套,伤害的还是我大明百姓。”
萧寒翻了个白眼,这个年代就这点不好,明明都依法而治,但就是很多事写的模棱两可,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改。
以至于,老百姓期待一个清官,多于期待一部完善的法律,明明早在秦朝便是法治王朝,到了后面却是人治思想深入人心。
“那如果,真的情有可原,但是理无可恕,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