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恪脸色微微一沉:
“发泄发泄?”
甘文禁犹豫了一下,他治军严厉,但终究是手底下的兵。
而且那八个被砍的,也都是一同当过海盗的老人,于是嘴上还是留了几分情面:
“就是……他们想在县城里,自我休整。”
刘恪听得更是心里不畅,“自我休整”
这个词还真是.
海贼转职官兵,军纪不算太好,刘恪是一直知道的。
而且他打仗的方式,也一直不那么正规。
至于“自我休整”
,其实也就是大多数打天下的人,都干过的事儿。
也就是攻破城池后,纵兵劫掠。
拿城池里的人命,和财物,用来犒劳兵马,让将士们发泄发泄,从而让将士们士气大振。
不止是东胡人起家时这么干过。
当年与昭烈帝为敌的诸侯们,大多都干过。
纵观史书,史书上有关城破后,记载最多的字眼就是:坑,屠,迁,族,掠。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可不是诽谤造谣。
毕竟不能指望大头兵们的素质有多高,真正能做到恪守纪律,不烧杀抢掠的部队,其实是很少的。
弟兄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搏一场,以杀人为业,你说呢?
就拿更离谱的事情来说吧,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大哥晋国求援。
晋国就发兵,将齐国首都临淄,给围困了起来。
晋国士卒也就那样,一直围着临淄,却又久久不能破城。
士气低迷,怎么办呢?
于是晋国士卒就拿临淄城外的百姓撒气。
进淄赶烤被堵外面没进去的,全都被砍了。
打不过敌人,还打不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么?
“让人头疼.”
刘恪已经在出征的时候,就在提前给将士们做心理建设,可惜这种事还是发生了。
虽说现在只有八个人。
但如果不及早解决,随着在交趾的时间越来越久,攻下的城池越来越多,这样的士卒只会更多。
那要如何应对呢?
刘恪想到了李世民。
李二在亲征高句丽时,有座城池固守不降,他就非常愤怒,于是下令,城破之后,就将城中财物、女子赏给将士。
后来这座城守不住,出城请降,李二同意了。
结果呢?
麾下大将不满,领头的是徐世绩,他带着几十个军官,就想表达不满。
李世民看这架势,立刻道歉,然后自掏腰包,补齐了将士们的经济损失,这事儿才算完。
李二选择自掏腰包,刘恪举着,以自己现在在将士们心目中的形象,自掏腰包作补偿,甚至偏少一些,应该也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他腰包里没几个子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