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一再强调,《务时报》面对的不是政斧官员、名流。
而是要让每一个中国最底层的百姓都想看的。
全当是全民普及基础知识吧。
关于政事,就只说说当前朝廷有哪些制度,又新颁布了什么,评论就不要了。
自从《务时报》开始发行后,寇连材就得每天去买报纸,时间一长就让李莲英给知道了。
李莲英不动声色的也去买了一份。
不过这时的《务时报》已经改版了,李莲英买回来一看说的都是无关朝局的事也就没在意,也没和慈禧说过。
可报纸在光绪看完就被下面的侍卫和太监拿去看了。
不得不说,这时的中国紫禁城内的识字率还是很高的。
时间一长这宫里面就都传开了。
慈禧也在一不小心的时候听说了这么回事。
结果慈禧一看就放不下去了,报纸中的爱情故事太让慈禧着迷了。
再加上报纸说的各地风土民情,也让慈禧感到有些新鲜,就这样每天都看上了。
当然慈禧这些事光绪当然知道的,可光绪不知道的是,如今中国能买到《务时报》的地方已经是另一种模样。
无论是城市的工厂,特别是农村,每天当地的教书先生都在空旷的场地为大家念报纸。
里面提到的农业生产知识让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经常是一村人都自带小板凳坐在场上听,不仅是种地的农民,还有当地的地主。
谁不想从地里多种点粮食。
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报纸更是当地一些思想开放的地主想尽办法搞来的。
而报纸中的爱情故事,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无论贫富的男男女女们也爱上了这份报纸。
光绪这只蝴蝶终于第一次成功的煽动了改变历史的翅膀。
慈禧这会儿不着急,光绪这趟去上海少说也要五六天才能回来,慈禧只须要安心等光绪在上海的消息传回来再做决断。
能安心统治中国这么年,她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慈禧是不着急,可有的人就着急了。
美国公使田贝一听说光绪去了上海,连忙向国内发报。
并请求前往上海面见光绪。
这时的美国国内经济已经饱和,大量的工厂由于产品无处销售而接近半停产状态。
仓库里堆满了产品。
美国急需要为自己产品找到销路。
而这时的清国突然要修铁路,让美国从政斧到商人都非常兴奋。
要贷款没问题,要技术没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修建铁路将享有沿线十英里内的矿产开发权。
你清国说参于修建国不享有读力开发权,但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与清国一同开发。
好吧,为了国内仓库库存品,看看你清国四亿人口巨大的市场,我忍忍也同意了。
要知道英国可是为此发出了要退出清国“大十字铁路计划”
的信号。
谁让英国已经占有清国江南的市场而此时的美国还在满世界为自己的产品找市场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