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君装扮一新,便随着兄嫂们一起出门观灯游玩了。
当此之时,婢女家人也都有跟随,防着有人摸上来冒犯。
“那是谁家女儿,倒是从未见过!”
有人见到杨宜君行过,痴呆了半晌,才与周围人言语。
洛阳城这么大,有个把不认得的人实属正常,这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刚刚经过之人太出众的关系。
一般这样出众的人,都会有好事者传出名声来,寻常人或许不知道,但他们这等浪荡子弟却是最了解的。
?轻&吻&喵&喵&独&家&整&理&
“我也没见过,或许是新来京的哎呀哎呀!
这般女子,竟不能结识,实在是罪过可惜了!”
旁边的伙伴都是一路的,自然反应也差不多。
杨宜君本就生的十分貌美,今日出来观灯,穿了素色白绫裙,头上发髻乌黑,不用什么装饰。
只有一对深青色灯球、一支玉梅、一支银闹蛾簪而已,十分简单素净。
如此行走在灯下,真是灯下看美人,越看越精神。
往常十分的美貌,一下变成了二十分不止,直有仙人飞去之姿,都不真实了。
走这一路,还有浪荡子弟跟随在杨家之后逛看,只想看看这是谁家女子,稍后去打听提亲之事——大多数人都明白自己没戏,但试试、试试还不行么?说不定就成了呢?
杨宜君之后几日,日日都随着家里去看灯,很是见了一回洛中热闹。
直到收灯夜到来,这才算是满足了。
而就是收灯夜当日,观灯的杨家人回到家,却是看到了几位宫中人打扮,气度十分不俗的人物。
其中有男有女,看得出来是男子在后,女子为先。
这几人自报了家门,杨家才晓得他们是宫里来的,男子是内侍,女子是女官和随从的宫女。
其中打头的两位女官只问:“敢问,谁是杨公家小娘子?”
话是这样问,女官的视线已经落在杨宜君身上了赵娥在宫中听人推荐了一些可以入宫做女官的女子,这些日子都有派人寻访这些女子。
这会儿寻到了杨家这里,女官们一眼看过去就看到了杨宜君,觉得不会有别人了。
杨家的女儿,要么已经嫁人了,要么年纪特别小,只她一个在其中,不是她又是谁?
更何况女官一看她,就想起了公主所谓‘观其容仪、气性、言辞、才慧,真天人也’一句。
之前想着这样的话多有夸张,真人怎可能到如此地步!
但如今真的见到人了,才晓得,是真没有一丝虚假在其中。
这位杨家小娘子,穿鹅黄泥金袄儿,系一条白绫裙子,挽着一条蜜合色绮料披帛,乌发白肤,琳琅簪环之类,不过两三样,且不见奢华。
通身素净换做别人,多少寡淡,但之于她,却好比是清水出芙蓉、明月出流云,风流已经到了极致了。
入目所见,觉得满心欢喜,踏入内室,真实满堂光彩。
杨家这边与几位宫中来者见礼,女官才说明了来意——宫里大娘娘听说你家有个好女儿,各方面都是一等一的,想要传你家女儿入宫做女官,你们肯不肯啊?
燕国连宫女都不强要,女官又上一层,往往是诗书传家的人家出来的,更不可能强抢了,所以一般都会问问。
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不强求了。
征召民间有才能的女子去宫中做女官,这也是唐朝的传统了。
然而在当下,却让杨家上下有些迟疑。
站在父母的角度,肯定不愿意女儿进宫做什么女官。
这种事听起来荣耀,燕国之中普通人家,甚至中等人家,也以家中女儿做女官为好。
家里出了一个女官,倒不是说可以沾光弄权了(确实有这种情况,但极其罕见,而且容易被整治),而是对家声有很大的好处。
最直接、最表面的,出了女官后,姐姐妹妹们往往立刻会有簪缨贵家前来提亲。
至于别的,没那么直接的隐藏好处,那就更多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