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圣人常无心[1],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2]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3]焉为天下浑其心[4],百姓皆注其耳目[5],圣人皆孩之[6]。
【注释】[1]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
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
[2]德:假借为
“得”
。
德:得也。
[3]歙歙:收敛状。
歙:意为吸气。
此处指收敛意欲。
[4]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生出许多事端。
[6]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译文】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
对于诚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望,使天下的心思都归于浑朴。
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解析】此章老子讲
“圣人”
的人际交往观。
他认为:道德修养完美的人必须具备两方面的人格修养:一是不善善亦不恶恶,要做到善者善待,恶者亦善待;信者信待,不信者亦信待。
二是没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以每一个百姓的利益为利益,尽自己所能,满足每一个老百姓的要求。
这两方面的人格要求都是从自然无为的道理生发出来的。
“圣人”
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
老子把以
“道”
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
“圣人”
,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